“家門口”的紅色文化盛宴
—— 淮劇《顧正紅》鎮(zhèn)區(qū)惠民巡演首演側記
本報記者 劉琪
“顧正紅是我們正紅鎮(zhèn)的驕傲,今天在‘家門口’就能看他故事的戲,盼了好些天了!”“聽說這淮劇特別精彩,我一吃過晚飯就來占座了!”9月18日晚,正紅鎮(zhèn)市民廣場燈火如晝、人聲鼎沸。村民們三兩成群,或拎著小馬扎,或牽著孩童的手,熱切的議論聲與舞臺兩側飄出的淮劇韻律交織,為“現代淮劇《顧正紅》鎮(zhèn)區(qū)惠民巡演”首演,提前醞釀出滾燙的期待。
據悉,現代淮劇《顧正紅》以濱海籍工人先鋒顧正紅烈士的英雄事跡為創(chuàng)作原型。此次首站走進正紅鎮(zhèn)開展惠民巡演,既是對烈士的深切緬懷,又是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形式傳承紅色基因,讓當地百姓在“家門口”就能感受到紅色文化的溫度與力量。
演出正式開場后,舞臺上演員們的表演精湛絕倫,將角色刻畫得入木三分。飾演顧正紅的演員,眼神堅毅如炬,動作鏗鏘有力,把烈士面對敵人時的無畏果敢展現得淋漓盡致;飾演其親人、工友的演員們,則以細膩真摯的情感演繹,讓觀眾真切感受到那段風雨歲月里的人間溫情與革命情誼。當劇情推進到顧正紅帶領工人罷工、與敵人激烈對峙時,舞臺氣氛瞬間緊繃——演員們高亢激昂的唱腔穿透夜空,將斗爭的焦灼與激烈傾瀉而出,臺下觀眾仿佛身臨其境,不少人不自覺地緊握拳頭,仿佛要與劇中人物并肩抗爭。
“為了演好顧正紅母親這個角色,我特意研究了我們鹽阜地區(qū)母親的神態(tài)與語氣,從說話的腔調到待人接物的細節(jié)都反復打磨。”飾演顧正紅母親的演員崇蓉在演出間隙說道,“剛才唱到送別兒子那段戲時,我看到臺下有阿姨悄悄擦眼淚,那一刻突然明白,親情的牽掛與家國情懷的共鳴,從來不分時代,也不分舞臺內外。”
顧正紅烈士英勇就義的情節(jié),更是將演出推向高潮。舞臺上,顧正紅怒目圓睜,對著敵人厲聲痛斥,字字鏗鏘;隨后,“槍聲”響起,他緩緩倒下,目光卻依舊堅定地望向遠方……此刻,偌大的廣場陷入短暫的寂靜,唯有秋風輕拂落葉的沙沙聲,許多觀眾眼中閃爍著晶瑩的淚花,被烈士的英勇壯舉深深震撼。片刻之后,雷鳴般的掌聲驟然響徹廣場,這掌聲既是對演員精彩表演的由衷贊譽,更是對顧正紅烈士崇高精神的深切敬仰與緬懷。
“以前只在課本上讀到顧正紅的故事,今天看了戲,才真正感受到他直面敵人的勇敢!”10歲的小學生周偉偉拉著媽媽的手,小臉上滿是崇敬。68歲的薛大爺更是激動得聲音發(fā)顫:“顧正紅為工友挺身而出的那股拼勁,看得我熱血沸騰,這樣的英雄,我們得記一輩子!”
近年來,我縣深耕紅色文化創(chuàng)作沃土,推出了一系列精品力作,像反映宋公堤修建歷程的大戲《黃海謠》,再現陳濤烈士壯舉的小淮戲《紅棉襖》等,從不同角度勾勒出濱海的紅色歷史畫卷,傳遞著不朽的革命精神。與此同時,我縣還常態(tài)化開展紅色廣場舞、紅色歌詠等主題演出活動,并以宋公堤修筑歷史為背景,創(chuàng)作10幅大型紅色主題組畫,通過豐富多樣的形式,讓紅色文化浸潤人心,代代相傳?! 。ū緱l新聞版權歸濱海日報所有,轉載請注明出處。)